【伴读 | 食物 第1课】《爸爸做的饭》食物是怎样做出来的?
童行读书看世界 亲子伴读课程
哲思领域 我是谁
第3个探索主题 食物 第 1 课
这是童行计划的第9本绘本推荐,推荐小龄组阅读,
但知识本身并不分龄,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展开。
本文共计3151字
阅读需要5分钟
提供超过30分钟的高质量陪伴时光
孩子将了解↓
怎样做出一顿好吃的饭?
爸爸做顿饭,为什么大家都要跑?
跟随童行计划,一年阅读50本好书,思考100个好问题,带孩子一起童行读书看世界。
绘本推荐
这是一本脑洞足够大的书:听说爸爸要做饭,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和蔬菜们吓得拔腿就跑——这说明爸爸平时不怎么进厨房。幸好爸爸通过努力扭转了局面。他甚至用了一张大网逮住了逃跑的锅碗瓢盆,还有逃跑的孩子们。搞笑的情节背后,我们可以看到爸爸多么渴望与孩子分享每个时刻。
愿你的孩子也能在爸爸进厨房时,给他充分的鼓励与支持。
| 推荐理由
简洁明快:情节简单幽默,小龄的孩子容易理解。
科学合理:展示了做饭的基本过程,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来。
情感启迪:爸爸在家里做饭吗?为什么一定是爸爸或者妈妈做?让他们说说理由吧。
《爸爸做的饭》封面图
本期我们将带领小朋友们一起跟着故事探索一个有趣的问题,大家可以↓
1. 第一次读,可以专注于故事,想想爸爸做饭的时候其他人是怎么想的。
2. 读完之后,可以和孩子讨论做饭的基本步骤有哪些。
科学锦囊
科学好问题
怎样做出一顿好吃的饭?
| 可以问
你玩过做饭的游戏吗?
你看过爸爸妈妈做饭吗?
做饭需要什么工具、什么步骤?
怎样做出一顿好吃的饭?
人为什么要把食物做熟呢?
景芳和晴晴玩做饭游戏
想要回答科学好问题,大家可以先试着问问孩子上述问题。
我们鼓励所有答案,不需要孩子答出正确答案,可以天马行空。让孩子猜想,本身就是对思维的练习。
欢迎大家把孩子的想法记录下来,写在童行伴读手帐里。(进入公共号页面点击童行→童行广场,可以自取哦~)
| 可以讲
你知道鸡蛋有几种吃法吗?
我吃过炒鸡蛋、煎鸡蛋、煮鸡蛋、腌鸡蛋、鸡蛋羹、鸡蛋卷、鸡蛋汤……同样是鸡蛋,为什么味道和长相却完全不一样?那是因为做法不同。
把鸡蛋打在热油锅里,用铲子翻炒到熟,就做出了炒鸡蛋。▼
同样是放进油锅里,如果是一面熟了再整体翻到另一面弄熟,就叫做煎。▼
如果油再多一点,几乎没过了食物,就变成了炸。小朋友喜欢吃的炸薯条就是这样做出来的。▼
如果不用油,直接把鸡蛋放进开水里弄熟,这个过程叫煮。▼
如果把鸡蛋打散再加调味料,最后能喝到美味的鸡蛋汤,这个过程叫煲。▼
假如水上面架一个笼屉,把鸡蛋放进笼屉里利用水蒸气加热弄熟,就可以得到蒸鸡蛋糕。▼
假如连锅也不用了,直接把鸡蛋放在火上加热,就可以吃到烤鸡蛋。烤地瓜、烤鸭也是这么做的。 ▼
烤鸡蛋
烤鸭
若想把饭做得好吃,需要很多条件,食物新鲜、调味恰好、火候合适。爸爸妈妈做出好吃的饭,都是特别厉害的魔术师呢。
| 可以看
1、人为什么需要把食物做熟了?
肉类食物上面很容易携带各种病菌或寄生虫,如果我们不小心吃了生的、不干净的食物就容易拉肚子。把食物做熟了之后,里面的病菌寄生虫也死了,不会让我们染病,从而变得更安全。
还有一个原因,小朋友一定分别吃过生的和熟的胡萝卜。生胡萝卜又脆又甜,熟了就软趴趴,没那么甜了。但是胡萝卜做熟了之后更有助于人体吸收营养,比如胡萝卜素。肉类也是一样,熟肉比生肉容易消化,更快吸收里面的蛋白质,还方便咀嚼和吞咽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y0360uddnqa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生熟食物分开存储,分开处理。
生的和熟的食物,你能分清他们的区别吗?下次吃火锅时候,注意观察呦。
2、 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会做饭的?
人类最早开始使用火可以追溯到一百万年前,当时的祖先还是直立人,他们只能在森林火灾时候获得火种。后来人类终于学会了钻木取火,考古学家认为,在距今12万年的时候人类已经广泛使用火了。
直立人与火
人类会做的第一道菜很可能是烤肉。因为我们的祖先很可能是在森林火灾后,吃到了被火烧死的动物,才发现烤肉不但味道好而且解饱,于是他们意识到火可以烹饪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s01701ovz4x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从钻木取火到烧纸陶罐的过程(音频没有有声解说,建议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观看哦~)
视频看起来简单,但对于原始人来说,他们花了几万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几个步骤。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时候,人们才学会把食物放在陶罐里加热。
出土的陶器,那时候的花纹还有形状和现在的很不一样。
考古挖出来的锅碗瓢盆
3、不同地方的人们做饭有差别吗?
差别很大!中国人用蒸、煮、炒比较多,西方人用煎、烤比较多。
此外,中国菜的种类也尤其多。这是由于中国地区广大、食材丰富,世界各地的美食又通过古代的丝绸之路、大航海等方式汇入中国,同时中国基本没有宗教禁忌,什么都可以尝试。这些因素让中国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家之首。另外两个国家是谁呢?分别是法国和土耳其。
各地对于什么是好吃的菜的评价也差别很大,四川人觉得辣的最好吃,浙江人喜欢吃清淡一些,山西人吃什么菜都喜欢蘸醋。
“口味”是种很奇特的东西,小婴儿对什么都不挑剔,但一经养成,长大后很难改变。光是豆腐脑吃咸的还是甜的,就要争论好半天。
你常吃的豆腐脑是甜的还是咸的?你愿意试试另一种口味吗?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g0332vmv193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客家盐焗鸡(舌尖上的中国节选)
| 可以做
在家和爸爸或妈妈(家里不常做饭的那位)一起做一顿饭吧。小朋友可以帮忙洗菜、择菜、最后摆盘。
再简单的饭,只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吃就超开心。
哲思锦囊
哲思好问题
爸爸做顿饭,为什么大家都要跑?
爸爸做饭了,大家却要跑,这个有趣的故事带领我们展开思考,我们是不是也会带有偏见评判人的习惯?
| 可以问
爸爸要做饭了,为什么炊具和食材都跑了呢?
爸爸做好饭了,为什么宝宝和妈妈也要跑呢?
大家都跑了,猜猜看爸爸是什么样的心情呢?
为什么只有尝了一口,才会相信爸爸做的饭好吃呢?
听到大家说好吃,爸爸会开心吗?
如果是妈妈做饭,大家会跑吗?
所有的妈妈做饭都好吃吗?
你有没有过,不相信爸爸妈妈,或者身边的其他人做好一件事情?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?
| 可以讲
1、做饭次数少的人就一定做饭难吃吗?
因为爸爸不经常下厨房做饭,所有人都认为爸爸做出来的饭一定很难吃。当吃了爸爸做的饭之后,才发现自己开始时那样的判断是错误的,是不符合事实的。
2、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的偏见呢?
首先,因为我们认为经常做饭的人更熟练,更有经验,所以饭做的好吃的可能性更大。
但是从有经验的人更可能做出好吃的饭这一点,不能得出没有经验的人做饭一定不好吃的结论。这是归纳推理出了问题--归纳谬误(Inductive fallacy)。
即使是第一次做饭的人,如果认真查看菜谱,仔细准备,认真操作,注意火候和各种调料的比例,那么也很有可能做出来好吃的饭菜。即使是经常做饭的人,如果不认真准备,操作不用心,也可能做出来不好吃的饭。
所以,不能简单地以做一件事情的次数多少,来评判做事情结果的好坏。
3、如果别人不相信你,你有什么感受?
故事中的爸爸将做好的饭端出来,却看见妈妈和宝宝们都准备逃跑,你觉得爸爸心里是什么感觉呢?
如果做饭的是你,爸爸妈妈一看见你做好饭就跑掉,你的心里是怎样的感觉呢?
所以,对别人,或是对自己,没有事实依据的错误评判,会破坏彼此的好心情。
| 可以引导
1、大家认为爸爸做饭不好吃是事实还是观点呢?
故事中大家在还没有尝到爸爸做的饭的情况下,就认为爸爸做的饭不好吃,这是大家自己的推测形成的观点,后来爸爸用自己做的香喷喷的咖喱饭证明了事实,才更有发言权。
即便是妈妈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,认为“爸爸做饭不好吃”的观点,同样不能轻易地相信。
所以,不一定大家都同意的观点就是对的,那也许并不是事实,事实需要我们自己去亲自验证。
2、如果别人都不相信你,你会怎么办呢?你会放弃吗?
所有人都认为爸爸做饭不好吃,可是爸爸并没有被这些“谣言”所影响,还是很专心认真地洗菜、切菜、备料,做着准备,终于做好了一锅美味的食物,用事实改变了大家的想法。最终大家都喜欢上了爸爸做的饭。
如果爸爸生气了,气馁了,觉得既然大家都不相信我,不想吃我做的饭,那我就不做了,如果爸爸放弃做饭了,那么大家就永远也没有机会吃到爸爸做的饭,爸爸也没有机会用事实来证明自己可以做到了。
所以,如果别人都不相信你,也不要怀疑自己,不要轻易放弃,用行动和事实来证明自己吧。
文中配图均来源于网络
童行tips
1 孩子可能不会跟着我们的设想提问和回答,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标准答案,在同孩子问答的过程中,我们要表现出的是对他的提问和猜想的重视,对他勇于表达的赞许,对他探索的支持。
2 在跟孩子的问答过程中,我们也会被问到很多“我不知道”的问题,这也很正常,没有人是全知全能的,在这种时候,勇于对孩子承认“我不知道”,再同他一起查阅资料、询问专家,也是开放的求知态度。
童行一直想做的,就是用好问题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,启发孩子的思维。爸爸妈妈们可以使用伴读手帐记录下孩子的回答,一年下来,一定能特别清晰地看到孩子的成长。(进入公共号页面点击 童行→童行广场,可以自取哦~)
此外,童行家长社区已经上线,亲子伴读打卡正在进行,现诚挚邀请大家加入进来,用打卡的方式记录下美妙的亲子阅读回忆,记录下孩子成长的足迹,每个年龄组坚持全年50次伴读打卡,还可获赠童行线上课程一节或优秀绘本一本哦~
扫码参与打卡↓
记录成长足迹
看见思考过程
童行计划开课啦!
童行书单伴读课,5大哲思领域,25个探索主题,100本精选绘本深度解读,关注即可免费跟随学习!到公众号页面点击 计划→童行课程 可了解全部详情。
童行万物启蒙音频课,由不到30岁当博导的浙大教授王立铭倾情讲授,带孩子跟着最会讲故事的科学家爸爸全景看世界,喜马拉雅平台正在发售!
更有线上大咖直播课、线下深度哲思课、城市探索课,敬请期待!
扫描文末二维码,可长期关注我们的更新。
理想走在现实之前
长按关注一起童行
拓展阅读
伴读
【伴读 | 人类 主题】你希望孩子到了三十岁才突然看见自己吗?
【伴读 | 人类 第3课】《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》关于人类起源的故事
【伴读 | 人体 主题 】自信,也许会从爱上身体的那一刻开始
【伴读 | 人体 第2课】《肚子里有个火车站》探索肚子里的神秘世界
【伴读 | 人体 第3课】《嗨,身体的各位!》学习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身体
【伴读 | 人体 第4课】《宝宝从哪里来》关于生命起源的秘密
理念
郝景芳:打开眼界一定要周游世界?我更相信这100本书的力量
郝景芳:孩子从幼儿园过渡到学校,两大困难我们帮你面对
很多朋友都在咨询如何买书,我们暂时不会组织团购,大家可以点击阅读原文↓里面的购买链接,一键购买今天的推荐绘本!